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印遇龍,全國人大代表、董事長秦英林,全國政協委員、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分別發聲。
秦英林代表:給小豬打針喂奶可能用上
“智能化養豬是未來生豬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在今年的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長秦英林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是說。聚焦於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秦英林分享了他的經驗和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長秦英林 由受訪者供圖
秦英林指出,盡管養豬在大眾理解中是傳統行業,但在業務場景中,智能化技術與工具的應用潛力巨大。“培養一個好的獸醫可能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久。現在用智能化設備,不僅能夠達到一個優秀獸醫的能力,而且可以24小時工作不停,時刻觀察到豬病,提前預防及時介入。”據了解,牧原也在加強與高校、科技企業合作,逐步研發人形機器人和智能手臂,去完成給小豬打針或者喂奶等比較複雜的工作,有望在整個生產過程中一步一步把現場的勞動人員解放出來,讓生產工作者成為後台的監管和操作員,能夠在更加舒適的工作環境裏工作。
除了持續推進養豬業的智能化發展,秦英林還提出要堅持綠色低碳發展,構建科學的種豬育種體係,持續推進豬病淨化,持續推行全價日糧、營養平衡、節糧增效、低碳減排等建議。
秦英林告訴記者,下一步,牧原股份計劃投資60億,構建超健康種豬選育平台。“我們看到,發達國家在育種的過程中用了很多的先進技術,但其中有一個短板,就是研究對象——豬沒有達到理想的標準,多數還處在亞健康狀態,基因隻能表達出來60%-80%。超健康種豬選育平台能將基因表達提升至90%-95%,顯著提升選種精確度,減少幹擾因子影響,對經典育種、數量遺傳學育種及分子育種都將有重大意義。”秦英林對此充滿信心。
劉永好:繼續做好已有產業,積極拓展新格局
談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劉永好用“穩”來形容,強調報告總體以穩為主。
這是劉永好履職的第33年。
從1993年春天,以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首次參加全國兩會後,每年春季赴京參會便成了劉永好固定的行程安排。

劉永好(右)接受本報記者采訪
談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劉永好感受頗深,他用“穩”來形容,強調報告總體以穩為主。
劉永好表示,2024年在錯綜複雜的壓力之下,國家基本完成了此前既定的目標,非常不易。“在國際形勢錯綜複雜、國內經濟麵臨產業轉型升級的內外壓力之下,今年的GDP增長預期依然設定在5%左右”。隨著各項政策的落地,民營經濟活力的調動以及科技企業的成長進步,他希望經濟增長目標能夠順利實現。
作為一家布局傳統產業的公司,劉永好和《國際金融報》記者分享了新希望的數字化升級。
他直言,“我們現在也在學習也在跟進,時代在發展,你不做有可能就落後,麵臨被淘汰的風險。”為了緊跟時代步伐,新希望和頂級商學院合作舉辦了內部的數字化轉型培訓,組織內部中高層員工集團培訓學習,先形成統一思想,再開展項目嚐試。在此基礎上,新希望做了14個數字化轉型的“燈塔項目”,包括數字化管理的養豬、養雞以及醫院,都是在智能化方麵的嚐試。
在出海成為必答題的今天,中國企業正以堅定不移的信念,在全球市場開疆拓土。
作為出海模範企業,劉永好介紹了新希望的出海故事。
新希望的出海之旅始於1999年,彼時其在越南建立了第一家海外飼料公司。隨後十年間,新希望以飼料業務為切入點,加強在東南亞地區的布局,逐步建立生產基地和銷售網絡。
在東南亞站穩腳步後,新希望的海外觸角延伸至亞洲其他地區、非洲和歐洲部分國家,在海外建設了更多的飼料廠、養殖場和食品加工廠等。
而今新希望的海外布局達15個國家和地區,經營著60多家分子公司,涵蓋越南、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斯裏蘭卡、埃及、南非等。
劉永好感概,經過近30年的努力,海外業務已經逐步成熟穩健,不僅得到了當地認可,也為公司創造了良好的經濟價值。2024年上半年新希望的海外業務收入達100.06億元,占總營收的20.18%。
從零基礎摸索建廠到多地花開碩果結,劉永好總結新希望的出海經驗。他說主要是三點,認真做好產品;尊重當地的法律、文化、宗教,為當地創造價值;注重屬地化員工的關愛與培養。
劉永好表示,新希望海外員工的待遇會比當地普遍收入高30%,不僅如此公司還加強對屬地化員工的培養。據其透露,目前新希望海外公司屬地化員工占比超九成,堅持幹部、員工的屬地化,有助於海外員工的融入,加強他們對公司的認同感和信任度。“海外情況錯綜複雜,有些地方時有戰亂發生,而我們的員工把工廠當自己家一樣,保護著它”。
談及未來,劉永好表示在繼續做好已有的產業的基礎上,積極拓展新格局。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民營經濟相關內容備受關注。
劉永好說,《政府工作報告》中“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激發民間投資活力”這些政策的實施,讓民營企業心裏更踏實、更有信心、更有方向。
回憶起2月參加民營企業座談會的場景,他仍難掩激動。作為川商總會會長,座談會後劉永好第一時間就向四川省主要領導作報告,並共同思考在座談會“東風”的推動下川商的發展方向。
麵對《國際金融報》記者提出的民營經濟發展問題,劉永好也談了自己的思考。在他看來,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內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是發揮國家發展改革委統一協調部委及各級政府的優勢,有助於動員各機構各部門的力量來推動民營經濟發展。市場關注的民營經濟保護法則是“從法律層麵保障國家對於民營企業的政策方針的落地”,他說“大家看好也期盼”。
印遇龍:加快推進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發展
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印遇龍帶來了加快推進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發展的建議。他認為,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推動“養殖—廢棄物—種植—養殖”閉環運行,對保障糧食安全、實現“雙碳”目標、促進農民增收具有重大意義。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麵臨資源約束趨緊、麵源汙染加劇、生態承載力下降等多重挑戰。傳統種養分離模式導致畜禽糞汙、秸稈等農業廢棄物利用率不足,化肥農藥過量使用,造成土壤功能退化、水體汙染等問題。印遇龍認為,在此背景下,推進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發展意義重大,要完善種養結合政策體係。由農業農村部牽頭製定專項發展規劃,明確2030年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達80%以上的量化目標。健全法律法規政策,將種養結合納入強製性規範。創新用地政策,允許將不超過10%的設施農用地用於建設糞汙處理中心。強化種養平衡區域規劃,實施“以地定養”空間管控,建立耕地承載力評估製度,構建種養匹配監測係統。
想要更好實現種養結合,離不開科技助力。印遇龍建議,有關部門可以製定《種養結合循環農業技術規程》,重點推廣“幹清糞+沼氣發酵+水肥一體化”“幹清糞+就地堆肥+就近還田”“秸稈膨化飼料+微生物處理”等核心技術。建設國家級研發平台專項攻關“卡脖子”技術,推廣智慧管理模式,安裝物聯網監測設備,建立數字化台賬。
此外,可以因地製宜打造區域典型模式,如在南方水網區試點“稻漁綜合種養+沼液精準滴灌”係統,在西北幹旱區發展“飼草種植—牛羊養殖—糞肥改良鹽堿地/沙化地”生態循環,在東北黑土地推廣“玉米種植—秸稈青貯—肉牛養殖—糞肥還田”全鏈條模式等。創建國家級示範基地,集中展示種養匹配、能源循環、養分循環、智慧管控等成套解決方案。
市場化過程中,可以通過設立循環農業專項基金、建立生態補償製度等健全保障機製,如對實現糞汙資源化利用的養殖場(戶)進行有機肥運費補貼,將秸稈綜合利用納入碳排放權交易範疇。此外,由於種植業和養殖業分屬不同部門管理,容易出現協調困難的情況,應建立促進種養結合協同發展的有效機製,實現集約化養殖與現代農業無縫對接,突破養殖場糞汙治理難、處理成本高與有機肥施用比例低、運輸成本高等堵點。
印遇龍指出,在當前背景下,推進種養結合循環農業,通過“秸稈過腹還田”“糞汙替代化肥”等模式實現種養業內部資源循環,既能減少玉米豆粕等飼料糧需求,又能降低化肥對外依存度,減少糧食隱性消耗,是應對國際供應鏈風險、築牢糧食安全、綠色發展戰略選擇,將為守住“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底線提供一條創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