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有哪些(十大好人先進事跡)
來源:紅網-時代新聞
紅網時刻記者 何青 長沙報道
胡多伊勢
誠信莊山河
他們有不同的身份和年齡。
但是他們的名字和事跡感動了我們,激勵了我們。
他們用誠實和信任。
用榜樣的力量去感染、激勵、帶動人。
給湖湘留下了溫暖的回憶。
徐正祥(左)和丁牧在交談。(資料圖)
一句承諾 38年照顧烈士父母
他是一名參加過邊境行動的老兵。42年前在戰場上許下的一個承諾,讓徐正祥照顧了犧牲戰友幾十年的父母。
戰火紛飛中,徐正祥和丁正祥偶然相遇。同村兩個同名的年輕人互相鼓勵。臨別之際,他們要求對方“如有傷亡,照顧對方父母”。
沒想到,幾天後,丁正祥犧牲的消息傳來。徐正祥把失去戰友的悲痛化為衝鋒陷陣的勇氣,把自己的承諾牢牢記在心裏。
1983年,徐正祥退伍回到家鄉。從此,他盡己所能,盡孝先烈,成為丁家的“頂梁柱”。在生活領域,家庭事務甚至丁正祥的姐姐丁碧蘭和弟弟丁嵐的婚姻都由徐正祥管理。
2010年,丁正祥的父親因肺癌住院。住院期間,徐正祥忙前忙後。2011年丁的父親去世時,徐正祥不僅為老人做飯,還組織80多名戰友送老人最後一程。
陳幹武(左一)。(資料圖)
晚年喪子 他信守“人死債不爛”
他叫陳幹武,是長沙縣安沙鎮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因為一個承諾,他進入了公眾的視線。
“做人要有良心。我一定要想辦法還!”2015年9月,陳幹武的獨子陳龍因肝癌治療無效去世。高額的醫藥費讓陳家欠下了26萬元的債務。
6年來,這個74歲的老人信守承諾,省吃儉用,靠種地增加了收入。目前,他已為已故兒子償還欠款23萬元。人們稱他為“誠實爸爸”,他覺得自己隻是在做一件很自然的事情。“這些都是親戚朋友的感受,我還是睡不著。”
因為誠實守信,“替子女還債”的陳幹武老人當選“中國好人”。
幹猴妹
戰功卓著 他深藏功名數十載
他給自己和家人下了這樣的“軍令狀”:“絕不占公家便宜!”
他叫甘厚美。參加了淮海戰役、李土樓戰役、關崖子戰役、牛蹄嶺戰役、川北火田崗戰役等.在戰場上九死一生後,他立下了戰功。
1958年退伍回國時,他拒絕優待。回到家鄉後默默奉獻,隱姓埋名幾十年,做過會計、采購員、保管員。經人介紹,我去了煤礦工作,因為家裏的原因
庭負擔重,主動申請下井工作,最終在普通煤礦工人崗位上退休。甘厚美的孩子們從小隻知道父親是退役老兵。幾十年來,他們從未聽父親提起曾經立下的戰功。甘厚美說,他這輩子最值得驕傲的三件事分別是: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沒占過公家一分便宜,沒犯過讓人指手畫腳的錯誤;自己的孩子憑著努力成為了對社會有用的人。
伍海灣。(資料圖)
口罩“不漲價”春節“不放假” 90後“女掌門”勇擔當
她叫伍海灣,是一名90後“後浪”,芙蓉口罩廠第三代繼承人。
麵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芙蓉口罩廠作為當時長沙市唯一生產口罩的專業工廠,1月25日(大年初一),在伍海灣的帶領下,位於永安鎮的長沙芙蓉口罩廠8條生產線迅速複產,隨即進入滿負荷生產狀態。
自1月31日起,口罩廠開啟每天20小時工作模式,一線操作工分6時到16時、16時到淩晨2時兩班倒作業。為了保障職工身體健康,伍海灣安排專人職工身體情況,食堂每日開設五餐飯,每天2時下班廠方會租車把職工一個個送到家,並將全體職工工資翻了4-5倍。
在原材料、工人工資等各項成本大幅提升、市場口罩價格很高的情況下,伍海灣不為利益所動,主動向政府做出了“永不漲價”的莊嚴承諾,沒有高價向市場賣過一隻口罩。
鄭能量(左)接送醫護人員上下班時的合影。
逆行武漢 書寫青春“鄭能量”
他叫鄭能量。2020年1月25日(正月初一),他辭別親友,駕著“湘A”牌照的私家車奔赴武漢,成為一名誌願者。
臨行前,他在朋友圈立下“生死狀”:“如果我不幸倒在武漢,請把我的骨灰無菌處理後撒在長江,讓它漂回湖南,報答陪伴我的祖國、家人、老師、朋友,還有我的理想……”
65天的武漢堅守,鄭能量每天駕車穿梭在武漢的大街小巷,義務幫助需要出行的市民,接送醫護人員上下班,運送醫療物資,加入當地誌願者愛心車隊,為社區的病殘、空巢老人和貧困戶募集並運送米麵油、蛋奶、蔬菜、水果等,到蔬菜基地幫忙搶收蔬菜。
“災難麵前,我們經曆痛苦和辛酸。但戰勝困難的信心、各方攜手前進的信任,溫暖著前行的路,感動著自己和周邊的人。”鄭能量說,信心、信任是他走過困難、走向未來的基礎和核心。
聖峰果業董事長黃仕其。(資料圖)
誠信辦企 將荒山變成了“花果山”
他叫黃仕其。一場意外,他被機械打斷右手,但他不畏艱辛創辦聖峰果業,11年他將荒山變成了“花果山”。當有人問起黃仕其成功的秘訣時,他笑著說,做生意,靠的就是講誠信這個品格。彼此之間隻有信任,講信譽守承諾生意才能越來越火。
黃仕其回憶道,公司創辦初期,資金流轉慢,經常入不敷出,隻能找親戚朋友借錢維持運轉,但每次一收到貨款就立馬歸還,自己基本沒錢在身上。如今的情況大大好轉,他也更能體會別人的心情,建設工人的工資、餐飲原材料貨款,這些他全都按時付款,從未拖欠。
黃仕其誠信的優秀品質也深深影響著員工。一次,KTV包廂客人離開後,有位李姓員工在現場撿到兩萬元現金,她沒有絲毫猶豫,立馬交到店長手裏。通過多方聯係,終於找到了失主,“完璧歸趙”。黃仕其介紹道,我們經常撿到手機和錢包,要求必須為顧客好好保管,《員工守則》裏誠信待人有明確的規定,對拾金不昧的員工我們也會給予獎勵。
拾金不昧的漢壽碧桂園保潔員張良頂。
保潔大叔拾獲價值十餘萬首飾 2小時歸還失主
日子很辛苦,但他說“不義之財不能要”。2021年3月22日,67歲的漢壽碧桂園保潔員張良頂在對所負責樓棟進行日常清掃時,拾獲價值十餘萬首飾,通過聯係物業,查找監控,2小時內把物品歸還給失主。
20多年前,張良頂就與妻子離異。他獨自一人艱難地把一對兒女撫養長大。盡管已年近七旬,但為了減輕子女負擔,2019年11月,閑不住的張良頂仍選擇做保潔員。
“我以前在外麵的工地打工,非常苦,非常累,後來老了幹不動了,經人介紹就到這裏來做保潔。”但不論在哪裏做哪一行,張良頂都認為一定要對工作負責到底,撿到業主的貴重物品,及時歸還或上交也是職責所在。“如果下次再遇到這樣的事,我還是會毫不猶豫地把失物及時上交,歸還給失主。”
謝元恒在巡查線路故障。(資料圖)
一家三代 40年守護山中電能“血脈”
家住常德市桃源縣楊溪橋鄉蘆家坪村的謝運堂、謝元恒、謝誌勇一家三代,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40年如一日,穿行在崇山峻嶺之間,接力義務守護13公裏山區高壓電能線——黃善線(原黃德線)。
1981年開始,謝運堂幹起了義務護線工,謝元恒看著父親謝運堂巡線護線太累,就盡可能擠時間和父親一起爬山涉水義務護線,父子倆天天帶著柴刀和鋤頭上山去,修築巡線路,清理風險點。誰想到這一護就是40年,這一護就是祖孫三代。
2003年,謝運堂中風癱瘓,謝元恒接過父親手中的“接力棒”,獨自走上了義務護線之路。2006年,謝元恒的妻子患上尿毒症,在深圳打拚的兒子謝誌勇毅然放棄了多彩的城市生活,回到他熟悉的大山,和父親一起守護這山中的電能“血脈”。
陳亮偉(中)和孩子們在一起。
為近4000名留守兒童 點亮教育“明燈”
他是祁東縣貧困家庭孩子們口中的“愛心爸爸”,祁東縣啟航學校總校長陳亮偉。
2014年,為了實現“讓農村孩子享受到大城市一樣的優質教育”的承諾,他籌資2億餘元回到家鄉祁東建設啟航學校。
自啟航學校創辦以來,陳亮偉將學校所有收入全部投入到學校建設和提高教職工待遇上,出資2000萬元籌建“留守兒童之家”,設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留守兒童活動中心,建設了高標準的食堂。先後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和品學兼優的學生發放助學金和獎學金近300萬元,幫助200多名貧困學生重圓讀書夢。
目前,他已在祁東縣4個偏遠貧困鄉鎮創辦了3所中小學和4所幼兒園,為近4000名留守兒童在“家門口”提供了優質教育資源。
袁雪鬆。(資料圖)
一杆“公平秤” 調解解民憂
他是群眾心中的“公平秤”“袁青天”。
袁雪鬆,名如其人,一位具備有“雪鬆”品格的老同誌。他曾經在司法界工作27年。2009年退休以後,發揮餘熱,先後被返聘到縣交警大隊、法院、沙田鄉政府等部門。
袁雪鬆共調解處理重大疑難糾紛150餘起,製止群體性械鬥60多起,預防可能發生的自殺事件20多起,代理經濟、民事、行政訴訟320餘件。經手辦理的2000多件案件,沒有一件“冤假錯”。
目前,袁雪鬆仍然奮戰在沙田鄉信訪工作一線,確保信訪糾紛“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協助政府將矛盾化解在基層。沙田鄉政府曾要對其進行獎勵,被袁雪鬆婉拒,他說:“退休工資就是黨給我的獎勵。”
本文來自【紅網-時刻新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ID:jrtt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