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864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
市場行情
滬指縮量調整跌0.8%,概念股逆勢走強
1、整體走勢:市場全天震蕩調整,三大指數尾盤一度均跌超1%。個股跌多漲少,滬深京三市超3700股飄綠,今日成交1.93萬億。截止收盤滬指跌0.8%,深成指跌1.17%,創業板指跌1.13%。
2、行業板塊:機器人、汽車整車、華為產業鏈、低空經濟等板塊漲幅居前,農業、影視傳媒、保險、券商等板塊跌幅居前。
3、熱門概念:機器人概念股逆勢走強,、、、等多股漲停。汽車整車股拉升,漲停。華為產業鏈表現活躍,、漲停。下跌方麵,算力概念股走低,、、跌停。(華爾街見聞)
港股收盤:恒生指數收跌1.32%,恒生科技指數收跌1.57%
今日港股震蕩回調,恒生科技指數盤中一度轉漲,尾盤跌幅再度擴大;港股汽車股表現亮眼,理想汽車漲超12%,小米集團、吉利汽車漲超3%;攜程收跌近12%,美團跌超4%。南向資金淨買入額逾220億港元。(華爾街見聞)
行業動態
超百億 “跑了”!
昨日,A股三大指數小幅下跌,農業、基建股表現活躍。股票ETF(含跨境ETF)整體淨流出資金超百億元,機器人、券商、創新藥、人工智能相關ETF“霸榜”資金淨流入排行榜,多隻滬深300ETF、上證50ETF、中證500ETF、中證1000ETF等寬基ETF產品資金淨流出居前。(中國基金報)
公募基金打響AI人才爭奪戰
近日,公募基金2025年春季招聘正式啟動,人工智能(AI)、深度學習、大模型等相關領域人才成為基金公司關注的重點。AI與金融的深度融合正在重新定義行業競爭格局,基金行業AI人才爭奪戰愈演愈烈。(上海證券報)
貨幣基金成資金融出主導者 債券市場 “杠杆交易”輸不起時間
近期,債券市場波動加劇,資金麵的緊張狀況成為業內關注焦點。春節以來,在多重因素影響下,債市資金麵持續收緊,貨幣基金取代大行成為資金融出主導者,市場交易結構也發生顯著變化。
資金麵的“緊平衡”讓債券市場“杠杆交易”陷入困境。在此背景下,曾經火熱的“每調買機”策略逐漸退潮。多位專家認為,未來債市走向與經濟修複成色、政策取向及科技發展緊密相關。(上海證券報)
個人投資者“搶鏡” ETF行業生態悄然生變
蓬勃發展勢頭下的ETF,投資者結構出現顯著變化。近期新上市的多隻ETF中,個人投資者在前十大持有人中占據了“半壁江山”。如華夏創業板50ETF,前十大持有人中的個人投資者達8位,投資者持有比例高達96.47%。甚至,將於2月25日上市的鵬華上證科創板200ETF,前十大持有人為清一色的個人投資者。(證券時報)
私募持有年內上市ETF近5億份
私募投資青睞ETF。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截至2月20日,共有37家私募證券機構旗下的50隻產品,合計出現在23隻年內上市ETF前十大持有人名單中,合計持有份額達4.84億元。
從私募機構持有年內上市ETF數量來看,17家私募機構持有份額低於0.1億份;13家私募機構持有份額0.1億份-0.19億份;7家私募機構持有份額不低於0.2億份。其中規模20億份-50億的量化私募眾壹資產持有4隻年內上市ETF0.70億份,主要以型基金為主。持有年內上市ETF份額不低於0.2億份的7家私募機構中,規模20億份-50億的私募機構占到4家,除了眾壹資產外,還包括上海秉昊私募、鑄鋒資產以及和正私募。其中,思勰投資持有3隻年內上市ETF0.19億份,是持有年內上市ETF數量最多的百億私募,其偏愛創業板50ETF;另一家百億私募玄元投資持有上證180ETF0.1億份。(深圳商報)
資金加速湧入科技板塊 相關績優基金頻發“限購令”
今年以來,資金持續湧入科技成長板塊,推動相關基金淨值大漲。除績優主動權益類基金備受青睞外,機器人ETF、人工智能相關ETF等也強勢吸金,規模大幅增長。相關績優基金頻發限購令,今年以來業績排名前二的基金均發布了限購公告。(上海證券報)
錯過AI怎麽辦?基金經理:投資決策不該是趨同的
自2024年9月下旬的一係列重磅利好政策推出以來,整體來看,大部分主動權益基金交出了一份相對亮眼的答卷。不過,記者梳理發現,仍有少部分主動權益基金沒能“迎風而上”,區間收益率為負。
近期,來自中泰資管的知名價值派基金經理薑誠在社交媒體平台對自己組合中沒有重倉AI概念股做出解釋。他表示,中國科技已崛起,以後會有越來越多的領域從追趕者變成並行者進而成為超越者乃至領先者,但價值的分配並不是簡單的贏家通吃。“投資決策是個性化的,不該是趨同的。即便同樣是長期投資者,不同的方法論也可以產出不同的決策。”(中國證券報)
從“算當期賬”到“算未來賬” 政府投資基金考核破冰
近日,廣州開發區(黃埔區)科技創新創業投資母基金披露的直投細則顯示,種子直投、天使直投單項目最高允許出現100%虧損。在業內人士看來,上述舉措創新性地將政府角色從風險共擔轉向風險托底,破解不敢投早、不敢投小的行業頑疾。政府投資基金考核從“算當期賬”轉向“算未來賬”,為市場化投資讓渡了決策空間,硬科技發展獲得前所未有的試錯空間。(上海證券報)
風起科技 量化大機構競逐AI人才
科技潮湧,人才爭奪之戰啟幕。近日,第三方招聘平台顯示,某量化大機構招聘AI Infra工程師負責人,開出了年薪最高近500萬元的薪酬。幻方量化今年以來也發布了多個AI相關崗位的招聘信息。
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獲悉,今年以來多家量化私募加大了對人工智能相關人才的招募力度,甚至“出海”與海外機構同台搶人。在他們看來,人工智能在量化策略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DeepSeek的橫空出世給量化管理人展現了更多科技運用的可能性,後續量化機構將持續增加人才和相關硬件方麵的儲備,同時優化人才培養體係和激勵製度,提升公司吸引力。(上海證券報)
公司動態
再現“清倉式”卸任!浙商基金啟用新人能否彌補權益空缺?
近日,浙商基金發布基金經理變更公告,基金經理王斌因個人原因於2月17日離任,已不再管理任何基金,其卸任的基金由基金經理成子浩接手。成子浩是浙商基金“新人”基金經理,從今年1月開始正式管理公募基金。數據顯示,截至王斌離任前,其管理的3隻基金浙商智選新興產業A、浙商聚潮新思維A、浙商科創一個月滾動A任職回報率分別為-1.86%、-5.63%、-16.21%。
據了解,目前浙商基金旗下共有15名基金經理,其中“新人”基金經理占比較大,任職不足3年的共有8人,任職時間最長的一位不足6年。截至去年四季度末,浙商基金公募管理規模為430.13億元,較2023年二季度末611.01億元有明顯縮水跡象,同時,浙商基金旗下權益類基金規模占比較低。(國際金融報)
產品動態
競爭繼續!首批7隻中證A500增強策略ETF上報
據證監會網站信息公示,2月24日晚,易方達、華安、國泰、天弘、工銀瑞信、摩根、國聯安共計7家基金公司集體上報了首批中證A500增強策略ETF。具體來看,本次上報中證A500增強策略ETF的7家公司中,除國聯安為首次上報中證A500相關產品外,其餘6家公司都已布局過相應的中證A500ETF產品。其中,華安、天弘還發行了場外的標準指數基金與指數增強基金。如果這7隻增強策略ETF獲批,加上此前已上市的29隻ETF產品以及尚在發行流程中的3隻ETF產品,屆時掛鉤中證A500的ETF數量將達到39隻。
值得一提的是,據wind統計,截至目前,市場上掛鉤滬深300的ETF產品數量為26隻(23隻被動ETF+3隻指數增強ETF)。也就是說,不到一年時間,掛鉤中證A500的ETF產品數量已經超過了滬深300,各家公募競爭激烈程度可見一斑。(紅星資本局)
批量提前結束募集!
2月25日,弘毅遠方基金發布公告稱,弘毅遠方甄選混合於2月24日開始募集。為更好地保護持有人利益,根據相關規定,決定提前結束本基金的募集,募集截止日由原定的5月23日提前至2月24日。這意味著這隻發起式基金僅發行一天便結束募集。
2月10日開始募集的農銀上證180指數基金也將募集截止日由2月28日提前至2月24日;同於2月24日提前結募的還有興銀中證科創創業50ETF,該基金2月13日開始募集,原定截止日為2月27日;萬家上證、融通品質優選則分別將募集截止日由2月24日和3月18日提前至2月21日。此外,萬家滬深300ETF、招商上證科創板綜合ETF、金信周期價值、嘉實中證港股通高股息投資ETF、易方達上證科創板綜合ETF、匯添富中證全指軟件聯接、尚正研究睿選等十多隻權益類產品也提前結束了募集。其中,多隻基金為一日結募。除了弘毅遠方甄選混合、華泰柏瑞上證科創板200聯接募集期鎖定為一天,建信上證科創板綜合價格ETF於發行首日便達到20億元的募集上限。
據中國基金報記者粗略統計,過去半個月,有接近20隻權益類新產品公告提前結募,同期提前結束募集的固收類品種為5隻。這與1月份10餘隻權益類新產品延長募集期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中國基金報)
科技主題基金“限購” AI板塊已過熱?
受益於科技成長行情,自年初以來,相關主題基金的淨值大幅飆升,但“限購”也隨之而來。近日,年內回報率表現最好的兩隻主動權益基金——鵬華碳中和主題、永贏先進製造智選分別發布了“限購”公告。目前,這兩隻基金均已暫停接受個人投資者“單個基金賬戶單日超過100萬元”的大額申購。此外,富國創新企業、富國新興產業也開啟了“限購”模式,“限購”金額均為500萬元。科技主題基金“限購”釋放出什麽信號?
受訪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主動權益基金“限購”通常是為了避免因規模增長過快而影響到基金獲取超額收益的能力。同時,基金管理人也有可能根據自身對市場風險的判斷而采取限購措施。就科技板塊而言,有機構指出,短期看,AI方向表現的已經非常一致,擁擠度較高。但AI方向仍是A股中長期的主線。(21世紀經濟報道)
人事變動
20位基金經理發生任職變動
今天(2.25)有21隻基金產品發布基金經理離職公告,從變動原因上來看,有1位基金經理是由於工作變動而從管理的1隻基金產品中離職。有3位基金經理是由於個人原因而從管理的15隻基金產品中離職。有3位基金經理是由於產品到期而從管理的5隻基金產品中離職。(金融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