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05 05:19:39 阅读: 18次
最近很多小夥伴想了解打尖兒,今天小編專門整理了打尖兒的相關內容分享給大家,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本文目錄一覽:
“打尖”一詞原本是京津及其附近地區的方言,意思的是在旅行趕路的途中途中休息吃便飯。而“打尖”的起源有以下兩種說法:
一,“打尖”是“打發舌尖”的簡稱,類似於充饑解饞的意思。
二,古人在生火做飯的時候需要使用火鐮、火石、火絨等擊打才能生火的工具,因此“生火做飯”也被稱為“打火”。
而且“打尖”在其他帝都的方言中還有別的意思。比如廣東方言中的“打尖”指的是“不守秩序地插隊”。在四川以及西南部分地區,“打尖”一詞指的是在正餐之外補充體力能量的小點心或者加餐,與我們現在熟知的“打尖”的意思並不一樣。
另外,以前有一種使用差不多拇指粗、三寸長、兩頭削尖的圓木進行的兒童益智類遊戲,也被稱為“打尖”。
“打尖兒”,就是農忙時節,家鄉人在田間勞作,主人給田間勞作的人加“點心”。“點心”一般是米粑粑加醪糟煮雞蛋。
醪糟煮雞蛋,有圓雞蛋也有“散雞蛋”。圓雞蛋是先把雞蛋煮熟,冷卻後脫殼,再把脫殼的雞蛋與醪糟同煮,帶有相宜的湯水。“散雞蛋”則是先把醪糟加水都沸,再把雞蛋打破,放進與醪糟同煮,湯水相宜。
“打尖兒”是在上午十時左右吃的,由家裏的主婦親自操作,煮好後再送到田間,給在田間勞作的人加能量。
打尖兒詞語的由來:
自古以來,四川就以其豐富的物產而號稱“天府之國”。舊時的天府,在農忙時,民間有互換工與幫工的習俗。幫工、換工,給“打尖兒”帶來了文化理論基礎。別人來幫你勞作,款待鄉鄰與工友,是人之常情。
向來講究美食的川人,除了午餐時特別講究“拈閃閃”(“拈閃閃”即是帶肥膘的大肉片,有巴掌般寬,筷子般長,一指般厚,拈起來,油兒忽閃閃的,所以叫“拈閃閃”。因為農忙時勞作身體支出大,大肉片油水多,營養高,能及時補充身體的支出能量)外,還在早餐與午餐的中間增加了一道美食,這就是“打尖兒”
打尖,指京津一帶行路途中吃便飯。這在小說和雜劇中也俯拾即是。
打尖,實際上是打發舌尖的縮略詞。舌尖是人對味道最敏感的地方,趕路的時候餓了,好賴吃點東西,打發一下舌尖,而後繼續上路。
廣東方言打尖是指人不守秩序而插隊的行為,稱之為“兼隊”或“尖隊”。有種童年的遊戲也叫打尖(繭),2~4人參加,用一根比拇指粗、3寸長的圓木,兩頭削尖,即為玩具“尖”,因外形酷似蠶繭,也作“繭”,再找一根一尺多長的木棍做“板”。
相關說明
“打尖”一詞,常見於清初以來的白話小說。首引清福格《聽雨叢談ⷦ尖》:“今人行役於日中投店而飯,謂之打尖。”但何以“打尖”能表此義?卻不得而知。《疏證ⷩ詞ⷩ言五》“打尖”條雲:“打尖,昭人謂旅途小憩為打尖。
按《廣雅ⷩ詁三》,‘止也。’俗以尖字為之。此言小憩止,因小休而飲食,故小食亦曰打尖矣。”“打”在近代可作動詞詞頭,置於動詞“尖”之前而構成雙音動詞“打尖”,表示小憩之義。《鏡花緣》第六十三回:如路上每逢打尖住宿,那店小二聞是上等過客,必殺雞宰鴨;《紅樓夢》十五回:那時秦鍾正騎著馬,隨他父親的轎,忽見寶玉的小廝跑來,請他去打尖。
“打尖”的詞義就是“出門人在途中吃飯歇息”之義。“打尖”和“住店”這兩個詞匯,經常連貫起來使用。所謂“打尖”,似乎不分正午晚上,無論黎明即起,還是飯後便走,隻要是一午一晚的停歇,都叫做打尖。而“住店”卻不同,不是暫來暫往,停歇一下就走,而是要在店裏住上一段時間。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打尖 (京津一帶方言)
以上就是打尖兒的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